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坭兴百科>坭兴陶的起源与得名

坭兴陶的起源与得名

钦州坭兴陶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悠久历史,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坭兴陶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坭兴陶,学名紫坭陶。关于坭兴陶的起源,有关地方史志及资料有如下说法:

      据民国《钦县县志》载: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在钦州城东七十里平心村发现逍遥大冢,内藏宁道务陶碑一方,此碑刻有唐开元二十年(即开元732作者注)字样,迄民国34年,已有1214年。至于宜兴(坭兴)各器的由来,始于清咸丰年间胡老六创制吸烟小泥器,精良远胜于江苏的宜兴紫砂陶。

      20008月出版的《钦州市志》认为,钦州坭兴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由胡老六用西泥(钦江西岸硬泥)做烟斗及坭偶而兴起的。钦州坭兴的得名,是因为钦州生产的无釉陶器和江苏宜兴的陶器相似,一班好扳名器,附庸风雅的士大夫便把它取名宜兴;另外,因为钦州话两字音相同,陶器原是坭器,,本地人解释为时属喜爱的意思,坭兴两字意为钦州坭器为时俗喜爱,群众称之为坭兴,坭兴的名字因而沿用至今。

     《阳光之旅》杂志2002年第2期刊载了一篇题为被历史遗忘的钦州坭兴陶的文章,认为:钦州制陶在唐朝之前已出现,钦州坭兴陶创于清朝咸丰年间。因为据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编纂的《钦州志》记载钦州在雍正初地尚荒……自乾隆之后,外府、州、县入迁居钦者,五倍土者,人力既集,百利得兴,山原陵谷皆垦群种植。,大量移民中有原来生产宜兴紫砂的工匠,他们把紫砂生产技术带入了广西。同时,新移民很希望在新土地上有适合自己原有生活习惯的产品,钦州坭兴陶的出现便水到渠成。该文还提到:钦州坭兴陶的创制者为胡老六,相传他当过清兵,曾在江苏宜兴驻屯过,学习过紫砂陶的生产技术,回乡后用富含氧化铁的红色黏土制作小烟具,尔后,经过工艺匠师不断改进,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烟具之外又出现了茶具、花瓶、笔插等日用欣赏物品。文章结论是:钦州坭兴陶与江苏宜兴紫砂器有着特殊的因缘关系。

那么,钦州坭兴陶的历史究竟始于何时呢?我们认为,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钦州坭兴陶的历史可以从唐以前算起,至今已有约1300年的历史。从狭义的角度来说,钦州坭兴陶始自清朝咸丰年间,至今约160年的历史。广义的坭兴陶是泛指以钦州当地细腻的泥土为原料,经炼泥、拉坯、雕刻、烧制、打磨等工序而制成的高温陶产品;狭义的坭兴陶是指自胡老六制烟具和坭偶开始的以融书画艺术于陶艺创作,以精雕细刻和神奇窑变闻名天下的高温工艺陶产品。钦州坭兴陶的近代鼻祖就是胡老六。

      这有相关资料及出土的唐朝陶碑为证。据民国《钦县县志》的记载,民国九年在城东平心村发现唐刺史宁道务之墓的陶碑,初发现时已碎成十片,旁附陶壶一个。后来,林韵宫(一个钦州的外地人)与冯子材的第七子等人江散落至各处人家的陶片集中起来,用士敏土(水泥)溶合,复还原形。这一尺余的巨碑,为全国发现的年代最这久远的陶制墓碑。该碑雕刻了反映宁道务生平事迹的碑文,共计1500多字。此碑为高四尺余之巨制,旁附藏陶壶一个,此碑刻有唐开元二十年字样……通体楷书,犹纯作北魏碑字体。负责民国十九年《钦县志》总编纂的林绳武从书法价值、史料价值及陶制价值方面评价了宁道务碑:寰守(似应之误)坊碑,陶制已少,如斯巨制,尤所希覯,是吾钦先民陶业及书刻之程度也。又说:故此悉询足补史传之缺,而关吾钦之文献者之重。惊叹:“……吾国数千年志著录,未曾有千言以上之陶制,此志乃达千六百余言……乃中国第一陶制也,今国人渐知钦县陶产,远迈宜兴……”。由此可见,该碑文用泥已经比较精细,否则无法刻出如此精美圆滑的字来。

      20世纪70~80年代,从安州故城遗址出土的陶瓷器也证明,隋唐时已经能够用精细的泥料制作质地较好的陶瓷了,虽然其用泥并没有清咸丰年后的坭兴陶用泥那么考究,但可以说是坭兴陶的雏形。

      历史上,唐,广东出产的瓷器和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往东南亚和中东等地。瓷器大量输往东南亚和中东等国,广州西村皇帝岗、佛山石湾、钦县紫砂窑均有名宋时因北方民族的压迫,中原人士再次大批南徒,全国的经济中心转移到东南沿海……1950年以后,考古学家在西沙群岛的礁盘沙滩上,发现了当时过往沉船散落的瓷器,其中有的产自广州皇帝岗,有的产自佛山石湾、合浦、钦县或是潮安笔架山。各处瓷窑生产规模都十分宏大。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广西地区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时期的瓷器制造业相当发达,钦州、桂平、灌阳出产的陶瓷器都相当有名。,而钦州东场唐池岭窑址的考古发现,又为以上记载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充分证明,钦州坭兴陶起源于唐朝或唐朝之前。

      新中国建国初,在西沙沉船打捞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属钦县制造的宋以前的陶器。这些的都充分证明宋明时期钦州制陶业及对外贸易的繁荣。

      “坭兴名称的由来,在清朝咸丰年间或稍后出现理由较为充分。明朝中叶以后,烟草开始由海外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到清道光、咸丰年间,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抽烟吸鸦片成为时髦之事,胡老六偶然踩到一处细腻的紫坭,便萌生了把它做成烟斗的念头。做出的烟斗经烧制后,质地坚硬,精美细致,人们纷纷仿效。随后,有姓黎的人用钦江西岸的硬土与东岸的钦泥按比例混杂生产茶壶、笔筒、花瓶等,并逐步发展到做成香炉、香案、熏鼎、食具等。又有一般好扳名器、附庸风雅的名士,因为这些紫坭陶类似宜兴的紫砂陶,便取其名为宜兴。又因宜兴是用坭来做的,钦州话的读音相近,人们便把宜兴说成坭兴坭兴逐渐成为钦州紫砂陶的代名词。后来,又有人把坭兴解释为钦州坭器为时俗喜爱坭壶兴用的意思。

      据台湾台北市印行的《钦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李象来钦做官,曾由官家开设坭兴习艺所,在其产品的底部有钦州官窑小方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晚清、民国时期制作的坭兴陶器有二十多件,其中一件为风格独特的白泥纹瓶,瓶高29.8厘米,器底落印阳纹钦州官窑款。

      对于清雍正之后,流落到钦州的宜兴人紫砂陶制作技术带到钦州,使钦州产生坭兴陶的说法,目前尚未找到证据——在钦州尚未发现来自宜兴的陶艺人及其后裔。而关于胡老六到宜兴当清兵并在那里学陶艺的事,至今也没有任何史籍记载或民间传说。

      那么,如何看待因有宜兴才产生了坭兴这一说法呢?

      首先,从两者的生产工艺的成型流程来进行比较的。所有陶瓷生产都是根据本地的泥质特点和自己独有的生产工艺进行的。宜兴的主要成型特点是拍打泥板镶接成形;坭兴成形则是以传统的工艺拉坯或注浆,其实,这一成型过程倒是与景德镇瓷器生产相似。因为要说明胡老六当初学了宜兴,用泥板拍打镶接法制作坯体,纵观现存清朝民初坭兴作品,尚未发现这种工艺特色。坭兴陶世代承传的成型方式只能是钦州陶自己的传统特色。

     其次,从抛光工艺上看,有大相径庭之处;宜兴抛光工序在坯体成形后就靠刮磨挤压至表面致密而光亮,接着入炉,出炉是成品;坭兴则相反,坯成后便入炉,烧制后才打算去璞至光亮才是成品。从这方面看,胡老六不可能又是学了宜兴的,他只能用钦州陶独特传统工艺。

      至于钦州有宜兴街,或许是出于胡老六因要借住宜兴的盛名来推销自己的陶产品。因为,他的陶制品外观上与紫砂陶的紫红色泽相似,恰巧,他又曾在宜兴当过兵,叫得多了便了,而且钦州话宜兴坭兴多少有音近之处,竟成就了这一桩历史误会。

      其实,从造型看,坭兴和宜兴也不相同;宜兴以紫砂茶壶为主要产品,其他产品也是五花八门,造型十分高雅,仿真品可以乱真。但由于泥质的因素,宜兴大型作品却十分罕见;坭兴却因泥质的优势,坯体大小几无任何拘束。1978~1984年间烧制的大花瓶造高2.2米,瓶肩的最宽处直径达0.65米;最近烧制的刘冯宝鼎堪称中国第一大鼎,最大处直径达0.85米。值得注意的还有,现存清、民时期的坭兴花瓶、茶壶造型竟都是钦州十分传统的唐宋造型,不似宜兴,却反与景德镇瓷花瓶,茶壶相类。

      再从装饰特点来看,宜兴除以造型为主体外,书法、绘画、金石、篆刻都根据其陶土的特点,以简洁的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法。坭兴因为坯体的坚牢可以任随摆弄,精雕细刻,其泥质之细腻更是可以尽写书画家神韵之妙,这是其他陶种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我们认为,坭兴陶,不可能产生于宜兴;坭兴陶,它只能承传1300多年的钦州陶血脉。坭兴陶就是钦州本土的艺术陶。